各部位豬肉適合的烹調方式

根據中央畜產會最新公布的2021年養豬統計手冊顯示,2020年國人每人每年吃豬肉35.32公斤。那大家知道自己常吃、喜歡吃的豬肉料理都是來自哪部位嗎?請繼續閱讀下文來了解各部位肉適合的烹調方式吧!
豬頰肉(又稱嘴邊肉、菊花肉)
此部位為在豬的臉頰兩邊,因為豬進食的時間長,這個部位運動量大,因此富有彈性、嚼勁。肌肉紋路呈現放射狀,形似菊花,所以也稱作「菊花肉」。最常見的料理方式就是小吃攤川燙一下切薄片,還有滷味攤滷製後稍有厚度的切片。
豬頸肉(又稱松阪肉)
此部位位於豬臉頰連接下巴的兩側 ,油脂條狀細膩分布於肌肉纖維中,適合炒、涮 、煎、烤等多樣料理方式。口感脆、油花分布均勻,肉質細緻且彈牙,讓人形容口感有如日本三大和牛之一的「松阪牛」 ,於是得其名「松阪肉」,算是近年來十分熱門的食材;又因為此部位占全豬比例很少,一隻豬身上只有兩片,一片重量約六兩(約225克),因此又稱「黃金六兩肉」。
豬肩胛肉(豬梅花與豬前腿)
此部位位於連接豬頭與背脊之間,也就是肩胛骨處的肉,屬於豬隻身上運動量較大的部位。上半部為梅花肉(上肩肉),下半部即為前腿肉(胛心肉、下肩胛)。
梅花橫切面夾帶一條白色的筋膜及部分脂肪,最外層一面帶厚油脂,但商家多切除後販售,所以普遍市面上梅花瘦肉佔90%
,紋理如梅花般,因而得其名。口感香嫩
,又不過油,久煮不老,不論切丁、切塊、切薄片都能成美味佳餚,適合多種烹調方式,適合長時間燉煮、紅燒、大塊烘烤,如叉燒肉、燉肉、白切肉,烹調時間拉長越能入味,另外也能切成薄片,做為火鍋、燒烤用肉片。


前腿肉就是傳統市場內常聽人用台語說的「ㄍㄚˋ心」(胛心) ,因為比梅花更沒有油脂,但瘦肉中又帶些微筋膜,口感軟嫩又有彈性,所以被認為是做絞肉的最佳部位,購買時可依喜好肥瘦比例加入肥肉,讓絞肉更加滑順(富有湯汁),適合製成水餃餡、包子餡、漢堡排等;而帶皮的前腿肉可提供豐富的肉味,適合切塊燉湯、滷煮等料理方式。



豬里肌(大里肌與里肌心)
此部位位於豬隻背脊中央,為豬隻較少運動到的部位,去除表層背脂後,本身油脂偏少、纖維又細又緊密、肉質富咬勁,所以較不適合長時間烹煮,但適合切絲快炒、火鍋用涮肉片等短時間料理方式;而里肌肉塊形狀完整、紋理工整,因此也適合做成薄煎肉片(早餐店、燒烤常見)、炸豬排、帶骨的戰斧豬排。在處理時可以用肉槌拍打里肌,以截斷筋膜纖維,讓里肌在烹調時減少收縮、食用時更容易咀嚼,甚至可以在處理時使用一點小蘇打粉、水果酵素醃製, 幫助肉質軟化,以免口感乾柴。



豬小里肌(又稱腰內肉、豬菲力)
此部位位於大里肌後段與腹部交界,左右兩側各有一條,又因這個部位幾乎不會運動到,所以擁有整隻豬最鮮嫩的肉質,肉味較淡、無骨且不帶筋、脂肪含量少、纖維較細,又被稱為「腰內肉」、「豬菲力」。小里肌適合快速烹調,以免肉汁流失,像是煎、炒、烤、涮等,也常見於炸豬排中單價較高的餐點。
豬里肌上蓋肉(又稱僧帽肌、雲頂肉、二層肉、離緣肉、老饕、霜降)
此部位如其名位在大里肌前端上緣,油花分布均勻,口感細緻類似豬松阪,所以得「霜降豬、老饕肉」的美名。因為形狀跟西方僧侶的帽子很像,又得其名「僧帽肌」;台語叫做「離緣肉」,是因為它位於豬背脂與里肌之間;市面上的里肌上蓋肉多為豬僧帽肌加上一小部分的廣背肌(又稱翅膀肉),所以又稱「二層肉」。適合蒸、 煎、炒、涮、烤、燉等多種料理方式。
豬前腱肉 (又稱腱子肉)
此部位是從豬前腿部德國豬腳取出的瘦肉(前腕骨和上腕骨外層的脛部肌肉) ,也是前腿部活動量最大的部位,脂肪含量低,筋膜發達,肉質堅實,富有咬勁,適合紅燒、滷味等燉煮料理方式。
豬五花(又稱三層肉)
此部位是豬隻背脊部下方的腹脇部,皮、油、肉分層清楚,所以又被稱作「三層肉」。五花油脂豐富、口感嫩實,肥肉入口即化,瘦肉不會因為長時間燉煮變柴,而會越煮越入味,好比梅干扣肉、東坡肉、控肉。而五花也是培根、豬肉丼、蒜泥「白肉」、酸菜「白肉」火鍋、「叉燒」拉麵等料理的主要食材。整體來說,五花適合切塊紅燒、滷、燉、炸,也適合切片煎、炒、燙,消費者可依烹調需求、個人喜好來挑選肥瘦比例。



豬後腿
此部位在豬隻最後段,因為運動量大,所以後腿油脂、筋膜少,瘦肉較多。後腿豐富的纖維,帶來更為結實的口感,相對其他部位較澀口,常被切成肉絲、絞肉,以及使用在加工製造上,如肉鬆、肉醬、貢丸、香腸、火腿,充分發揮後腿肉的纖維感、自然彈性。而餐廳常見於前菜的西班牙、義大利以鹽醃製、風乾熟成火腿也是取自後腿。假設想用後腿來做燒烤肉片,建議先切片拍扁,截斷筋膜纖維,讓後腿在烹調時減少收縮、食用時更容易咀嚼。



豬蹄膀(又稱腿庫)
此部位位在豬的後腿肉下、後腳(膝蓋)上,肉質結實、纖維較粗,口感上較乾柴,不過這裡脂肪含量僅次於五花肉,適合帶皮、帶油下去滷煮、紅燒等需要長時間的烹調方法,可以帶來更軟嫩、Q彈的口感。